台灣離岸風場潛勢區機率式地震危害度評估

針對台灣離岸風場潛勢區,進行機率式地震危害度評估,包含震源特性評估、地動特性評估、地震危害度分析與評估成果。
評估成果將包含分析之震源特性評估使用震源以及地動特性評估之使用地動預估式。
地震危害度分析每個點位需涵蓋以下:
  1. 危害度曲線Hazard curve (PGA,Sa0.2s,Sa2.0s)(Vs30=360m/s)
  2. 危害度參數拆解Hazard deaggregation (PGA, Sa0.2s, Sa2.0s)
  3. 均布危害度反應譜Uniform hazard response spectra (UHRS) (Sa 0.01~5.0sec, 15 points)
      (at return period 475 and 30 or 100 years)。

地震源特徵

    孕震構造乃地震危害分析中重要部分。台灣地震模型之活動斷層模型以台灣大學徐澔德特聘教授的團隊為首進行一列的活動斷層參數分析。Shyu et al. (2005)統整構造學、測地學,以及地震學相關證據,建立具有 11 條活動構造之台灣新構造圖。Shyu et al. (2016)根據40公尺解析度的數值地形模型並輔以大地測量結果與地震目錄,並彙整野外調查與研究、現存活動斷層資料庫,以及相關報告與文章,例如中央大學應地所工程地質與防災科技研究室(Cheng, 2002)、中央地質調查所(2010)、2016年美濃地震等相關研究,新增6條陸域構造,所有的構造皆利用高解析度數值地形模型修正其線性位置,構造延伸至海域的部分也利用海底數值地形資料協助判釋與繪製,進行38條孕震構造測繪並建立一台灣地區孕震構造資料庫。
    此資料庫不僅收錄具地表破裂之活動斷層,亦包涵僅具地貌證據之盲斷層。盲斷層構造之線型則藉由測地學、地熱,以及地震資料定義。最大地震規模則藉由構造幾何以及經驗公式(Wells and Commpersmith, 1994)評估。Wang et al. (2016)(又稱TEM 2015)藉由Shyu et al. (2016)提出之38條孕震構造參數得以評估由孕震源造成之地震危害。Shyu et al. (2020)持續蒐集相關研究,故臺灣地區45條陸域構造線的繪製以及參數表已建立完成,而孕震構造的參數表同時包含Yen and Ma (2011)及Wells and Coppersmith (1994)兩種方法推估的地震規模。
Chan et al. (2020)(又稱TEM 2020)藉由Shyu et al. (2020)提出的新孕震構造參數,增加了六個新辨別出來的孕震構造:初香、古坑、台南前緣、龍船、右昌、鳳山前源構造,並納入多段破裂地震的新地震構造數據。考慮了前一次破裂經過時間的記憶特性後,得以評估地震構造的時間依據破裂概率。至於淺層地震,基於更新後的地震目錄修正了區域震源的參數。研究將使用TEM 2015與TEM2020的地震源分別計算危害度曲線與反應譜。
 以TEM 2015的地震源特徵計算出的危害度曲線,(a) PGA,(b) SA0.2s,以及 (c) SA2s。
 以TEM 2020的地震源特徵計算出的危害度曲線,(a) PGA,(b) SA0.2s,以及 (c) SA2s。
以TEM 2015的地震源特徵計算出的均布危害度反應譜,(a) 475年,以及 (b) 100年迴歸期。
以TEM 2020的地震源特徵計算出的均布危害度反應譜,(a) 475年,以及 (b) 100年迴歸期。
彰化外海風場以PGA與SA2.0s呈現未來五十年10 %超越機率之參數解構圖。
台中外海風場以PGA與SA2.0s呈現未來五十年10 %超越機率之參數解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