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AS Project

計畫主持人:馬國鳳 教授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國立中央大學 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資料提供: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攝於2021年12月31日。)

花蓮米崙斷層科學鑽探研究:地震觀測「光」世代

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與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共同執行「跨米崙斷層井下光纖地震研究」,在花蓮七星潭設置兩口井下地震觀測站,引進光纖地震觀測技術,是世界首例跨斷層的光纖地震觀測研究,開啟地震觀測「光」世代。

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諾大的傷亡損失,其中引發嚴重災害的米崙斷層,因地震活動週期不到百年更須關注。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已是現代都市開發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項目,而進行地震災害風險評估之前,收集完整的地震背景資訊更為必要。為瞭解花蓮地震及其未來潛勢,馬國鳳教授在中央研究院關鍵計畫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等經費的支持下,聯合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東華大學環境學院等學術機構,於2020年啟動米崙斷層鑽井研究計畫(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project, MiDAS)。

地震觀測站選址在米崙台地西北緣,鄰近七星潭海岸,藉由鑽鑿兩口貫穿米崙斷層的對偶觀測井,設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引進光纖地震觀測技術,並參考車龍埔斷層鑽井(TCDP)研究經驗,新世代地震光纖結合傳統井下地震儀與斷層帶水氣監測,建立跨斷層地震觀測系統。提供周圍孕震構造及斷層動力學數據,有助探討米崙斷層錯動及斷層系統機制,並提出防災對策。

20世紀末的921集集地震發生後,科技部台灣車籠埔斷層鑽井計畫(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 TCDP)在台中大坑設置了井下地震觀測站,自2006年起開啟長達15年的地震觀測,並對台灣地震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貢獻。TCDP地震觀測站已於2021年底退役,而接棒的MiDAS計畫承先啟後,期望成為開創台灣地科學界下一個二十年輝煌的重要起頭,將台灣地震觀測與災害風險評估研究推進至「光」世代的領域。

地震災害調查

2018-02-06 花蓮米崙地震勘災​

七星潭大橋受米崙斷層錯動影響,橋面斷裂。

 

七星潭大橋面破裂處呈現20公分以上的落差。

 

七星潭民房牆壁因米崙斷層錯動被拉扯破裂。

 

東華大學米崙校區操場跑道受米崙斷層錯動造成雁型破裂。

(資料提供: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攝於2018年2月。)

地質構造調查

花蓮米崙斷層構造調查-淺層反射震測與鑽井選址

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台灣活動斷層米崙斷層調查與歷史地震紀錄(中央地質調查所,2017),米崙斷層近年於1952年與2018年共發生兩次災害地震,地震活動週期不到百年,屬於第一類活動斷層。

2018年花蓮米崙地震,斷層錯動造成地表破裂,斷層帶沿線穿過整個花蓮市人口密集區域,引發建築物毀損倒塌,產生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為了減少未來地震發生再次引發嚴重災情,提供周圍孕震構造及斷層動力學數據。因此規劃在米崙斷層選址,規劃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長期監測米崙斷層活動建置地震資料庫。本計畫透過架設短期地震觀測網,記錄米崙地區地震背景資料,並在科技部專題計畫的支持下於花蓮地區進行淺層反射震測調查(2019年起),勘查米崙斷層沿線地質構造,經由研究團隊研議後,選址於米崙斷層北段七星潭地區,鑽鑿兩口貫穿米崙斷層的對偶觀測井,分別命名為米崙井A與米崙井B,。

米崙震測調查
米崙震測調查
米崙震測調查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王乾盈,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2019-04-24 東自環字第1080008148號
2019-04-29 水九管字第10850030720號
2019-05-13 水九管字第10802024360號
2019-04-30 蓮文資字第1080004835號
2019-05-01 府觀產字第1080081768號
2019-05-08 府建水字第1080081770號

2019-06-06 中大地物字第1084000496號
2019-06-18 蓮文資字第1080006918號
2019-07-16 花政字第1088163325號
2020-02-12 中大震字第1097900012號


臨時地震觀測站

地震站

2020年米崙鑽井前,在井址區域米崙斷層上下盤設置臨時地震觀測站。該地震站使用太陽能板自行供電且以4G無線訊號傳輸,由數種不同型態的地震儀共站。

三向量地震儀
米崙斷層下盤站
米崙斷層上盤站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林彥宇,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連續GPS觀測

釐清米崙斷層的活動特性,與其他地質構造存在(譬如北埔線型與中央山脈斷層),利用於2019年9月起在花蓮市區架設跨越米崙斷層與米崙台地的雙頻GPS連續測站之資料,分析與米崙斷層活動相關的地殼變形行為。依據該GPS之連續性與高頻率(如5Hz和1Hz)記錄的特性,觀察米崙斷層本身與受米崙斷層所影響的鄰近區域之地殼,在間震時期與同震時的活動行為,以期了解菲律賓海板塊在台灣東部大地構造中的地質意義。

本研究僅採用米崙斷層附近區域的GPS連續測站的資料,目的是為了解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對於米崙斷層區域的活動性之影響。

GPS連續測站在大地測量中,對於地表的變形確實為有效且精準的技術。其優點在於,GPS連續測站能全天24小時不間斷地記錄測站所在地點的座標,長期下來,即可記錄測站地點座標變化。在排除系統性誤差(譬如電離層誤差、衛星時表誤差、衛星軌道誤差)與人為誤差後,就可得到自然產生的地表變形,如板塊運動、斷層錯動、地下水位升降導致的地表垂直變化等。

雙頻GPS連續監測站之分佈
GPS站之樓頂天線盤(MLJH站)
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花蓮北部地區之地表位移速度場
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花蓮市區內的地殼應變型態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曾佳漢,文化大學地質系/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鑽井用地取得

經地球物理探勘研究選定米崙斷層場址區域,考量地震站長期觀測與永續發展等,綜合評估各種行政因素,米崙鑽井研究選址於花蓮市民心段198地號與新城鄉大漢段1134地號之國有土地埋設井下地震站。該國有地為花蓮縣政府代管,經由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調地方民意,並在花蓮縣政府與東華大學東部地震科學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最終米崙鑽井研究順利於2021年開始鑽井作業,並於2022年完成米崙兩口井下觀測站建置,進行米崙斷層長期地震觀測工作。

(由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召開公有土地協調會,拍攝於2021-02-23。)

米崙鑽探研究用地申請:

2020-08-31 東自環字第1090015839號
2021-03-24 
東自環字第1100005303號
2021-04-23 府觀產字第1100077789號
2021-07-22 台財產北花二字第11032008190號
2021-08-16 台
財產北花二字第11003072170號
2021-09-30 地球字第1101350314號

 

鑽井用地協調會議:

鑽井用地說明協調會,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21-。
公有土地使用協調會,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 ,2021。

地震觀測井體設計

米崙地震觀測站設計為斷層上下盤的對偶觀測井,主要採用光纖地震儀,並搭配傳統地震儀進行地震觀測。藉由地球物理探勘調查描繪出地下構造斷層位態,對偶井設計為上盤井深度700公尺,預計能穿過斷層帶;下盤井深度500公尺。

為了防止鑽探過程中淺部礫石層崩落,因此在深度0-30公尺設計第一層套管。又因米崙斷層研究於上盤井深度350-550公尺區間採樣岩心,因此採三層套管設計。

井體第三層裝置鋼質套管,依據傳統地震儀尺寸,第三層套管規格為8-1/2″,以便於套管內安裝儀器。套管外則藉由光纖電纜夾與置中器固定地震訊號感測光纖電纜。

井體尺寸:

◆ 深度:A井700m;B井500m
◆ 三層套管,井管內孔徑125.7mm

井下地震觀測儀器:
◆ 套管內側:傳統地震儀
◆ 套管外側:光纖地震儀 (Fiber)

米崙井套管規格

鑽探深度範圍
裸孔直徑
套管外空隙
套管尺寸
套管外徑
管壁厚度
套管內徑
(Drilling Depth range)
(Drilling Diameter)
(Outer space of casing)
(Casing size)
(OD)
(Thickness)
(ID)
Base
0-30m
18-1/2”
水泥固封 cement seal
14”
355.6 mm
5.7 mm
344.2 mm
First Round
30~150 m
12-1/4”
水泥固封 cement seal
9-5/8”
244.4 mm
9.2 mm
226 mm
Second Round
Hole A 150~700 m;Hole B 150~500 m
8-1/2”
水泥固封 cement seal
5-1/2”
139.7 mm
7.0 mm
125.7mm

2021年5月 米崙井A開鑽

深井鑽探作業(米崙井A)
鑽探地點:花蓮四八高地
工程時間:2021-05-05~2021-12-31
鑽探深度:700m
鑽探設備:採用「T4W 車載式旋轉鑽機」

鑽井日程:
2021-06-11~2021-06-25  第一階段0~30m鑽進
2021-07-27~2021-08-10  第二階段鑽進30~350m鑽進
2021-09-19~2021-10-20  岩心取樣作業
2021-12-22~2021-12-27  第三階段350~700m鑽進(含取心擴孔)
2021-12-30~2021-12-31  套管與井下光纖安裝
2022-08-02~2022-08-04  洗井、安裝法蘭

米崙井A鑽探至目標深度700公尺後,於2021年12月31日完成井下套管與光纖安裝。

米崙井A深度529m至597m區間之鑽探縮時攝影,拍攝日期2021-12-25 。

2022年2月 米崙井B開鑽

深井鑽探作業(米崙井B)
鑽探地點:七星潭
鑽探時間:2022-02-15~2022-06-03
鑽探深度:500m
鑽探設備:採用「T4W 車載式旋轉鑽機」

鑽井日程:
2021-05-25~2021-06-15  第一階段0~30m鑽進
2022-04-13~2022-05-29  第二階段鑽進30~500m鑽進
2022-06-01~2022-06-02  套管與井下光纖安裝
2022-07-28~2022-08-01  洗井、安裝法蘭

米崙井B鑽探至目標深度500公尺後,於2022年06月02日完成井下套管與光纖安裝,並串聯熔接地表光纖,完成米崙三維光纖地震網設置(2022-06-03)。

光纖熔接
光纖熔接
光纖熔接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鑽井岩心採樣

2021年 米崙井A 岩心採樣

米崙井A
—岩心取樣時間:2021-09-20~2021-10-20
—岩心取樣範圍:361.1~522.9公尺
—駐井採樣人員24H待命

備註:

—採樣作業至深度522.9公尺時,受地層不穩定影響,遭遇鑽桿斷裂於井底。
—經歷兩個月的斷桿打撈作業後,結束井A岩心取樣工作。
(恢復鑽進作業繼續下探至目標深度700公尺)
—每鑽進10公尺採樣一次岩屑樣本。

2022年 米崙斷層帶岩心採樣

經研究人員研判該地層位置應屬米崙斷層帶,故在井A往斷層約20m處,米崙井場(C井)另外鑽井補取斷層帶岩心:

—岩心取樣時間:2022-09-10~2022-09-25
—岩心取樣範圍:507.9~543.45公尺

(米崙井A岩心採樣井口特寫,攝於2021年 。)

米崙鑽井岩心展示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岩心取樣範圍在深度361.1公尺至522.9公尺,每1公尺截斷後記錄儲存於岩心盒中。

米崙斷層帶岩心展示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於米崙井場(C井)增加斷層帶岩心採樣作業岩心取樣範圍在深度507.9公尺至543.45公尺,每1公尺截斷後記錄儲存於岩心盒中。

2022年 岩心影像分析研究

米崙斷層岩心樣本於2022年10~12月將總長度約200公尺的岩心樣本送至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且對岩心影像重建進行初步資料分析。

2023年 米崙斷層深鑽(MiDAS)岩心分樣

時間:112年01月12日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壽豐校區B160教室與美崙校區
內容:(1)MiDAS的介紹;(2)各研究團隊之研究目的與採樣策略;(3)岩心分樣。

米崙鑽井岩屑採樣與分析

米崙A井岩屑展示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B井岩屑展示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井B深度500公尺,鑽探過程中每10公尺採樣岩屑,進行篩分析,提供地層辨識。

米崙B井岩屑篩分析圖,用於評估岩屑的顆粒大小分布,此分析分為礫、粗砂、中砂、細砂、粉砂與黏土於各深度所佔的比例。(吳文傑,2023)

(資料提供:郭力維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文傑教授,文化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米崙井裸孔電測

米崙井鑽探達到目標深度且裸井狀態時直接對地層收集地層參數,包含:P-S波速、孔隙率、電阻、密度、溫度、自然電位、井偏與井徑等。藉由分析這些地質參數,並配合鑽井採樣的岩心與岩屑、水氣監測數據、即時三維地震監測等研究成果,可對斷層力學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數據,提供花蓮地區地震防災規劃作為有效的參考,進而評估米崙斷層地震災害風險程度。

米崙鑽井的裸孔電測施測項目包含:自然電位井測(Spontaneous Potential)、自然伽瑪井測(Natural Gamma)、電阻探測(Electric Resistivity)、井偏井測(Deviation Log)、聲波井測(Full Waveform)、聲波電視井測(Acoustic)等六個電測項目。

為了避免裸孔井壁岩層崩落,電測團隊必須緊盯鑽探時程,鑽探接近目標深度時便隨時待命,並在鑽探作業抽出鑽桿後隨即安排裸孔電測作業,因此,電測工作配合鑽探時程常常需要在夜間進行。

米崙井A裸孔電測日程:

2021-08-02~2021-08-03  井A 30~150公尺裸孔。
2021-12-28~2021-12-29  井A 150~700公尺裸孔電測。

米崙井B裸孔電測日程:

2022-04-20~2022-04-21  井B 30~150公尺裸孔。
2022-05-31~2022-06-01  井B 150~500公尺裸孔電測。

米崙井C裸孔電測日程:

2021-12-12~2021-12-13  井C 30~500公尺裸孔電測。
2022-09-27 井C 500~540公尺裸孔電測。

(中央研究院委託工業研究院綠能所進行裸孔電測,攝於2021年12月。)

水氣井鑽探與水文研究

2021年 鑽井即時水氣採樣與水氣井鑽探

  • 深井鑽探作業過程中,即時的鑽探泥漿溶解氣體觀測與岩心氣體的採樣
  • 瞭解地層氣體的組成分與辨識破裂帶位置
  • 2021年12月鑽探米崙水氣監測井(C井),距離米崙井A西側約20公尺鑽探500公尺深度之水氣監測井。
  • 米崙井C也有完整的裸孔電測資料,可供米崙井A數據對照比較。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傅慶州,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2022年。)

井下壓力監測

2023年5月 米崙井C 分層水壓計移器安裝

米崙井C壓力計安裝,拍攝日期:2023年5月

米崙井C分層水壓系統配置圖

(資料提供:王士榮,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2023年。)

2021年11月 淺層速度補測 (D1 & D2)

由於米崙井A與井B為了防止淺層礫石崩落而安裝的防護套管,因此在米崙鑽井裸孔電測中缺失了地表到深度30公尺之間的資訊,因此於2021-11-09至2021-11-15期間實施淺部地層速度補測(D1與D2)。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郭俊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2022年。)

井下光纖安裝

米崙光纖地震儀採用英國Silixa公司紀錄器,井下光纖電纜每4公尺有一個接收裝置。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2021年12月 米崙井A光纖安裝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井A井下光纖安裝縮時攝影,拍攝日期:2021年12月30日)

2021/12/30開始安裝井下光纖(米崙井A)

• 米崙井A深度700m,使用5.5”鋼質套管,全井安裝光纖電纜。
• 光纖電纜底端以「BHA」製作迴路,固定於井底,將訊號傳回地表。
• 套管長度每根約10~12m,共使用63根套管串接至井底。(總長700m)。
• 套管與套管之間連結以「接箍」鎖定串接。
• 套管底部700m處設置「封塞」防止地下水滲入套管內部。
• 每根套管安裝「置中器」避免套管光纖等裝置與井壁摩擦碰撞。
• 光纖電纜以「電纜夾」固定於井套管外侧,隨套管下放作業進行安裝。
• 光纖電纜使用滑輪吊掛,穩定光纖並防止彎折損傷。吊掛處設有張力計控制光纖纜繩張力。

★ 第1根套管(井底)
• 套管安裝置中器,避免儀器與地層井壁摩擦。焊接固定光纖BHA。安裝光纖夾,固定纜線。

★ 第2根套管
• 以接箍連接兩隻套管,使用絞鍊鎖定。安裝置中器與光纖夾。控制光纖纜線走向與張力。

★ 第3根套管
• 重複以上步驟,將光纖固定於套管,並將其餘的光纖連同套管安置於井孔中。
• 避免地下裸孔井壁不穩定,爭取作業時間,光纖安裝持續至入夜。
• 光纖暨套管安裝作業持續至次日12月31日。

★ 第63根套管
• 使用光纖夾固定光纖(重複步驟)
• 下放最後一根套管
• 整理井口光纖纜線;安裝井頭;將光纖訊號連接至地震站機房檢視井下光纖訊號。

2022年6月 米崙井B光纖安裝

2022/06/01開始安裝井下光纖(米崙井B)

• 米崙井B深度500m,使用5.5”鋼質套管,全井安裝光纖電纜。套管與光纖規格與米崙井A相同,安裝作業持續至次日6月2日。
• 整理井口光纖纜線;安裝井頭,完成全井套管光纖安裝後進行水泥固封作業。
• 將光纖訊號連接至地震站機房檢視井下光纖訊號。
• 進行訊號串接迴路測試,確認訊號品質。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井B井下光纖安裝,拍攝日期:2022年6月1日)

井下溫度監測

2022年1月 米崙井A 水泥固化DTS光纖溫度監測

米崙井A於2021年12月31日完成井下光纖安裝,立即於2022年開始記錄井下數據,利用DTS光纖溫度記錄儀,米崙井A深度700公尺,光纖紀錄長度來回共1400公尺,在光纖溫度記錄中可觀測到,米崙井A完成水泥灌漿後的井下溫度變化。

(資料提供:林欽仁,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2022年。)

2023年3月 米崙井C井下溫度量測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井C溫度量測,拍攝日期:2023年3月11日)

2022年2月 光纖訊號人工震源校驗

 

以井口為起點,向東北方向延伸,每4m間距設置一個震源點,每點撞擊5次,每次間距30秒,共計20個震源點。

跨斷層帶設置臨時地震儀smartsolo array共43站。
井場外震源沿smartsolo array位置施放人工震源點共32處。
每個震源點間距平均約70m~100m,每點撞擊5次,每次間距20秒。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王乾盈,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2022年4月 地表跨斷層光纖設置

米崙光纖地震觀測
米崙斷層上盤,井A-700m井下光纖。(2021-12-31完成)
米崙斷層下盤,井B-500m井下光纖。(2022-06-01完成)
跨米崙斷層地表光纖 (2022-04-06完成)

–七星潭風景區堤防沿岸佈放約1,250M
–台電電桿-中華電信桿架空佈放60M
–中華電信既有管道內部佈放650M
–四八高地旁野地佈放約620米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林欽仁,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2022年。)

2022年8月 米崙斷層破裂帶光纖網實驗站

2022年8月於東華大學米崙校區米崙斷層地表破裂帶佈設光纖地震網,環形狀光纖網,可連結各式光纖儀器,進行短期斷層訊號觀測。

(資料提供: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2022年。)

井下地震儀安裝

米崙地震觀測站設計為斷層上下盤的對偶觀測井,分別不同深度位置安裝全頻段地震儀、嘉速度型地震儀與短週期地震儀。上盤井A深度700公尺,預計能穿過斷層帶,下盤井深度500公尺。

井下地震儀資料的科學研究議題包含:幫助光纖地震儀校正、監測斷層帶地震活動、估算微地震震源參數(包含位置、規模、應力降及地震能量等。)
以及Site Condition研究(0m, 100m, 300m, 700m ACC)、強震地盤反應分析、微地震Nucleation研究、近斷層強震記錄(如果米崙斷層再次錯動)、米崙斷層三維構造解析、米崙斷層復癒(Healing)研究、米崙斷層Trapped wave觀測。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資料提供:林彥宇,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2022年。)

2022年9月 米崙井B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井B井下地震儀安裝,拍攝日期:2022年9月6日)

2022年11月 米崙井A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井A井下地震儀安裝,拍攝日期:2022年11月4日)

米崙地震工作站

米崙地震站正門
米崙地震站前庭
米崙地震站井B(上盤站)
米崙地震站井B(井口)
米崙地震站會議室
米崙地震站機房
米崙地震站地震記錄儀
米崙地震站伺服器
MiDAS地震即時記錄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米崙地震工作站歡迎相關領域單位學校蒞臨參訪。

米崙斷層鑽井研究於監測儀器安裝完成後,就地在七星潭設置長期地震觀測站,將光纖地震訊號以光纖寬頻網路即時傳回中央研究院數據資料庫。未來規劃配合花蓮縣災防政策,將地震訊號引入花蓮防災館展示,供民眾近距離接觸地震訊號,促進地震防災知識推廣。

地震防災教育與學術交流

學術參訪

  • 2023-01-06 中興工程顧問社參訪。
  • 2023-01-16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_台灣地質野外教學參訪。
  • 2023-03-17 Slow to Fast Earthquake Workshop 參訪野外參訪
  • 2023-05-14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參訪視察。
  • 2023-05-27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_構造地質學野外教學參訪。
  • 2023-06-04 香港中文大學參訪。
  • 2023-07-06 台灣大學地質系參訪。
  • 2023-11-11 羅東高中參訪。

實驗申請

  • 台灣大學森林系光纖實驗。(2023年8~10月)
  • 三聯科技公司地震儀氣測試。(2023年10月)
  •  
2023-01-16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_台灣地質野外教學參訪。
2023-03-17
Slow to Fast Earthquake Workshop 參訪
2023-05-14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參訪視察
2023-05-14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參訪視察
2023-05-14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參訪視察
2023-05-27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_構造地質野外教學參訪。
2023-05-27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_構造地質野外教學參訪。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專題研究

米崙鑽井計畫集結了頂尖的國內外學者專家,從前期調查,經歷鑽井工程,到後續的長期監測,收集了數量龐大且珍貴,可供科學研究的地震數據與資料。期望承接車龍埔斷層研究,成為開創台灣地球科學界下一個二十年輝煌的重要起頭。專題研究領域包含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與大數據分析,概括羅列如下:

米崙鑽井計畫相文章

米崙斷層研究相關演講

米崙斷層鑽井研究專題研討會

米崙斷層鑽井及監測計畫專題

  • 利用震測剖面探測鑽井井址地層構造,王乾盈、張文彥、馬國鳳、郭陳澔、郭炫佑、胡玉燕。

  • 利用模組化集成大地電磁系統與開源軟件探測花蓮地區地下結構,張竝瑜、Haiyina Hasbia Amania、Azhar Fikri、Jordi Mahardika Puntu、林鼎峻。

  • 米崙斷層鑽井場址之剪力波速調查,郭俊翔、黃雋彥、陳俊德、林哲民。

  • 跨斷層三維地震網觀測米崙斷層,林彥宇、郭俊翔、林欽仁、古進上、馬國鳳。

  • 米崙光纖地震儀與地震儀陣列比對,林欽仁、古進上、黃信樺、馬國鳳。

  • 花蓮米崙斷層鑽探:地震活動及前兆井下監測計畫,馬國鳳、郭力維、黃信樺、林欽仁、古進上、廖若嵐。

  • 米崙斷層鑽井岩芯的岩性與斷層特徵,郭力維、吳文傑、馬國鳳、凌韻雅、吳惟馨、陳則元、蘇志杰。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zone and surrounding rocks in MiDAS Hole-A,Wen-Jie Wu, Li-Wei Kuo, Wei-Hsin Wu, Tze-Yuan Chen, Yung-Ya Ling。

  • Characterizing fault zone structure and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 through borehole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Hsin-Hua Huang, En-Shih Wu, Yun-Ze Cheng, Kuo-Fong Ma, Chin-Jen Lin, Chin-Shang Ku。

  • Fault-Zone Trapped-Waves Character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iDAS Project,Ming-Che Hsieh, Kuo-Fong Ma。

  • Compositions of real-time mud gas monitoring and gas extracted from the drill cores at the Milun fault drilling,Ching-Chou Fu, Kuo-Wei Wu, Kuo-Hang Chen, Huey-Cheng Lee。

  • 花蓮米崙斷層地下水整合觀測計畫,王士榮、馬國鳳、傅慶州、賴文基、許鶴瀚、江協堂、何彥德、黃鐘鋒。

  • Rate and State Earthquake Simulation in Milun Fault and related system,Hung-Yu Wu, Wei-En Chou, Yi-Wen Liao。

米崙斷層鑽井及監測計畫

  • Fault zone dynamic from fiber optic sensing of MiDAS,Kuo-Fong Ma。

  • 花蓮地區地下構造與米崙斷層錯動機制,張文彥、王乾盈、馬國鳳、孫志財、郭炫佑、胡玉燕。

  • Temporal monitoring of the active Milun fault zone using downhole distributed fiber-optic sensing,Hsin-Hua Huang, Kuo-Fong Ma, En-Shih Wu, Yun-Ze Cheng, Chin-Jen Lin, Chin-Shang Ku, Po-Li Su, MiDAS working group。

  • MiDAS 井下地震儀陣列深度及方位校正,林彥宇、林欽仁、陳文瑜。

  • 機器學習於 DAS 振動訊號監測之應用,古進上、馬國鳳、黃信樺、林欽仁。

  • On the Potential of Fiber-Optic Sensing for On-sit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n-Shih Wu, Hsin-Hua Huang。

  • 光纖地震儀水平陣列之應用,林欽仁、馬國鳳、黃信樺、古進上。

  • Petr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metamorphic rocks from MiDAS drill core samples: a preliminary report,Chin-Ho Tsai, Wen-Han Lo, Dominikus Deka Dewangga, ChihYing Yeh, Li-Wei Kuo, Yoshiyuki Iizuka。

  •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ault zone of the Milun fault,Yung-Ya Ling, Li-Wei Kuo, Pei-Chi Chiang, Yu-Qing Huang, WenJie Wu, Kuo-Fong Ma。

  • Origin of sand-rich interval in the Milun fault zone and its implication,Yu-Qing Huang, Li-Wei Kuo, Tze-Yuan Chen, Amanda Lin, KuoFong Ma, Chloe Jiang, Wen-Jie Wu 。

  • 米崙深鑽計畫斷層帶粉碎石英的初步分析結果,吳文傑、蔣慶有、謝宛蓁、郭力維、馬國鳳。

致謝

中央研究院
關鍵突破計畫經費

教育部
高教深耕計畫經費

國科會
專題研究計畫經費

行政支援

行政院 東部聯合服務中心

財政部 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花蓮辦事處

經濟部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農業處

花蓮縣政府 文化局

花蓮縣政府 消防局

中華電信 花蓮營運處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德國GFZ亥姆霍茲波茨坦中心

花蓮縣警察局 花蓮分局 新城分局

科技部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

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系

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文化大學 

媒體採訪

網頁編輯:胡玉燕 | 版本日期:2023-11-07
Copyright © 2022-2023 NCU_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