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大規模地震情境模擬對外資料

緣由

臺灣地區地體構造背景造就一個多斷層及多孕震構造之地震活動活躍環境,對於重要都會區內關鍵基礎設施及人口聚集地,皆直接面臨鄰近斷層或孕震構造引發大規模地震之衝擊風險。2015 年 4 月中央研究院提出「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 (中央研究院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研議小組,民 104),該報告點出我國對於大規模地震災害所面臨之現況問題及衍生議題,其中關於『我國應進行之地震動潛勢、地震發生機率及地震危害度等評估,主管機關需檢討建築物之耐震設計參數是否足夠』等相關議題需要被特別關注。另,依據 2016 年行政院災害防救白皮書(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民 105)中提及未來推動具體策略與實施章節,同樣點出仰賴地震情境模擬,配合地震模擬技術建立更細緻之地動資訊,整合進災損推估及防災應變規畫應用,可以預期能達成具體災害防救目的。
依 2017 年 5 月 11 日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第 36 次會議報告決議,責由科技部進行「震源情境」與「災損推估」工作,另責由內政部進行「因應對策」工作。經由連結及盤點過往三面向議題之科研及實務成果,且選擇讓社會有感之衝擊案例,
彰顯防災具體作為之嶄新議題。整合「震源情境」、「災損推估」、「因應對策」三大方向,以上中下游運作流程,整合分析而呈現具體上可作為未來防災整備之重要研究成果,達成降低大規模地震對於都會區之災害衝擊與損失,以及加速復原重建效率。
本研究計畫基於「震源情境」之任務導向,依據 2017 年 5 月 17 日科技部籌備會議結論,逐步地完成「震源情境」小組所負責執行之山腳斷層情境地動模擬成果。本研究依「震源情境」小組成員規畫,並於 2017 年 6 月 9 日震源情境
小組會議及 6 月 12「震源情境」及「災損推估」跨組會議討論作成決議下,首先擬定先導示範工作,以大臺北都會區之高災害潛勢山腳斷層,依據現階段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官方版本之活動斷層參數(林啟文等,民 101)及臺灣地震模型之
孕震構造資料(Shyu et al., 2016,整合出具代表性之震源巨觀參數,並分析評估特定震源特徵模型之地動分布,作為提供後續災損分析評估之科學性基礎輸入資訊。預期成果係完成山腳斷層震源參數擬定,並建立指標性特徵震源模型,依據
擬定震源模型進行地震波模擬分析,最終提供災損分析使用之峰值地動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峰值地動速度(peak ground velocity, PGV)、峰值地動位移(peak ground displacement, PGD)、0.3 秒譜加速度(0.3-s of spectral acceleration, SA0.3)與 1.0 秒譜加速度(1.0-s of spectral acceleration, SA1.0),其地動數值涵蓋空間範圍包含整個大臺北區域及橫跨鄰近縣市。另提出對於大臺北地區涵蓋山腳斷層之地動衝擊時空表現情境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