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大學校史館

中央大學從地球物理起家,在地球物理教研方面除了透地雷達研究,我們用地震波的方法來研究淺層地層的構造,對於工程地質的應用以及對於地震學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劉兆漢校長在八十三年十二月十日週會對大學一年級同學講述「中大第一:中大人的驕傲」提到中大歷年來優良的表現,並指出地震研究方面,中大是全國第一。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前院長蔡義本教授,就曾帶領教研人員建立地震觀測網,紀錄許多珍貴的資料,使中大一直都處於國内最先進的地位。921集集地震事件,中大科研團隊更是即刻衝往現場,用中大地球物理研究的技術對斷層掃描研究,如震測mapping到斷層深度位置(1111m)。車龍埔斷層鑽井(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 TCDP)研究經驗計畫,更進一步探測到地底下2公里深,貫穿斷層架設井下地震儀採集資訊,其研究成果還登上了Nature國際重要期刊,我們中大地球物理的斷層研究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這些科研精華薈萃至今,中央大學馬國鳯教授進展到光纖與大數據階段,在花蓮的米崙斷層鑽井研究計畫(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project, MiDAS)是世界首例跨斷層的光纖地震觀測研究,開啟地震觀測「光」世代。新世代地震光纖結合傳統井下地震儀與斷層帶水氣監測,建立跨斷層地震觀測系統。提供周圍孕震構造及斷層動力學數據,有助探討斷層錯動及斷層系統機制,並提出防災對策,進入台灣地震觀測與災害風險評估研究推進至「光」世代的領域。


(資料提供: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米崙井B井下光纖安裝,拍攝日期:2022年6月1日。)